编办概况

重点专题

在全市机构编制业务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 | 发布日期:2013-05-28 】 【选择字号:

  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局长  贾兴隆

  (2011年12月13日)

  同志们:

  根据会议的安排,我谈六件事。 

  一、机构编制工作的申报和审批    

  近年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控机构编制的通知》等一系列法规政策文件明确规定,构编制事项,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办理。除专项机构编制规范性文件外,其它规范性文件不得规定机构编制具体事项。上级行政机构、事业单位不得干预下级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工作,不得要求下级行政机构、事业单位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机构。这就是机构编制的工作原则。

  这些要求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个一”制度:即凡机构编制事项,由编委及其办事机构一个部门承办,由编委及其办事机构“一支笔”审批,由编委及其办事机构一家行文。

  机构编制的申报审批程序,也就是“三个一”制度的细化。

  (一)机构编制事宜的申报审批

  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和省编办的相关规定,由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或审核审议的机构编制事项,主要有四类:一是市直部门设立、合并、撤销内设机构和所属事业单位;变更机构的职责、名称、规格及隶属关系。二是县区设立、合并、撤销副科级以上机构,包括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变更副科级以上机构的职责、名称、规格及隶属关系。三是申请增加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县区跨行政层级调整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四是申请增加副科级以上领导职数。

  具体程序分申报、审查、审批三个环节。

  1.申报

  凡由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或审核的机构编制事项,应当由市直相关部门、县区编委向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专题请示或报告。其中县区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调整事项,应以县区党委或党委、政府文件申报。

  设立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请示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设立机构的主要理由和依据;

  机构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来源、隶属关系和主要职责;

  内设机构的数量、名称、规格和职责;

  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变更机构职责、名称、规格及隶属关系的请示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变更的主要理由和依据;

  变更后的机构职责、名称、规格及隶属关系;

  内设机构的调整和职责划分情况;

  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调整情况;

  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⑶合并、撤销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请示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合并、撤销机构的主要依据和理由;

  合并、撤销后职责的转移情况;

  合并、撤销后编制调整和人员安置意见;

  合并、撤销后资产处理和债权债务清算意见;

  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⑷申请增加编制及县区跨行政层级调整编制的请示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主要理由和依据;

  编制性质和数额;

  编制来源(内部调剂或报省上、市上解决);

  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需要明确几点:1、各县区、市直各部门上报机构编制事宜请示报告之前,应事先与机构编制部门沟通,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后再正式上报。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职责调整的,需联合上报。2、请示报告应一事一文,一式两份(包括附件)。上报时持本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3、齐全、简明、充分。4、文件一律报送编办。5、年内未予批复、但仍有必要报告的事项,须在下年重新申报。

  2.审查

  受理

  ①有关机构编制请示报告,由市编办综合科登记并提出拟办意见,呈送领导签署办理意见。

  ②行政机关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宜由机关机构编制科受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宜由事业机构编制科受理。

  审核审批

  ①初审。相关科室对综合科转来的请示报告,进行初步审查。内容不规范、材料不齐全的,由申报单位补报。

  ②调研。根据领导批示意见,结合实际,全面、准确掌握并整理文件主要内容和要求、该单位机构编制现状、相关政策规定、存在问题等情况。必要时进行实地调研。

  ③提交。科室形成初步意见,汇报相关领导和会议研究。

  市直科级机构和科级领导职数设置和调整事项,县区科级事业单位和领导职数设置和调整事项,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调整事项,由市编委会议研究审定。县区行政机构设置和调整事项,经市编委会议研究同意,提请市委常委会议决定。县级机构和县级领导职数设置和调整事项,跨行政层级调整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事项,经市编委会议研究,提请市委常委会议讨论同意后,按规定程序报批。

  ④批复经市委常委会议讨论、市编委会议研究审定或省机构编制部门批复的机构编制事项,以市编委文件批复。其中县区工作部门的设置和调整事项,以市委或市委、市政府文件批复。

  ⑤后续经批准新设立的机关事业单位,自批准之日起30日内应到同级编办办理机构编制管理证。变更有关事项的,应在批准之日起30日内持机构编制管理证到同级编办办理变更手续。

  (二)《机构编制管理证》的使用

  今年5月,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监察厅、财政厅、人社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的通知》,全面实行《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机构编制管理证》将全面反映机关事业单位机构名称、机构性质、机构规格、内设机构、经费来源、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实有人员等信息,是机关事业单位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编制使用、人员补充、工资核定、社会保险、经费核拨等事项的凭证和依据。

  实行《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主要要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如实登记,及时变更,确保管理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是规范程序。凡是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或领导职数出现空缺、确需补充工作人员或领导干部时,由使用单位持机构编制管理证、编制或领导职数使用申请等材料,到编制部门办理核准手续。编制部门审核后开具编制或领导职数使用单。使用单位持管理证和使用单到组织、人社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办理人员补充手续或干部任职手续。再持管理证及办理的相关手续到编制部门办理新增人员入编证明单。最后持管理证和证明单到财政部门申请人员经费等手续。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性人员安置计划、确需使用较大数量的编制时,应事先征求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意见。

  机关事业单位出现人员调出、退休、死亡等减员情况时,应在当月月底前持机构编制管理证到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办理人员出编手续,由机构编制部门对管理证信息和相关数据库信息进行更新确认。

  三是建立配合约束和监督检查机制。各级组织、编制、财政、人社部门要建立人员编制信息定期核对制度,确保编制、实有人员及纳入机构编制管理的财政供养人员等信息相一致。

  目前,在省上正式下发《机构编制管理证》和编制、领导职数使用单前,我们仍以市编办制定的《新进人员编制审核卡》代替,请各部门、各单位按规定自觉执行。凡是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或领导职数出现空缺,需补充工作人员或领导干部时,向市编办提出审核本单位人员编制的申请,并填写《新进人员编制审核卡》一式四份。由市编办审核后,汇报编委领导审签,再通知单位办理。

  二、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

  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事业单位改革新部署的启动。目前,中央和省上的一系列改革配套政策也陆续制定出台。这也是在各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之后,在十多年试点基础上的全面部署。我市目前有各级各类事业单位4184个,涉及工作人员6万多人。清理规范乃至整个改革时间紧、任务急、要求高。

  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是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的基础,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前提和依据,也是解决当前事业单位发展和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突出问题的客观要求。为了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清理规范工作,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市上于10月中旬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对清理规范工作做了详细安排。清理规范作为这次改革的第一个环节,要求在12月底全面完成任务。从目前全市的进度看,一些县区、部门清理规范工作比较滞后。各县区和各单位要认真检讨工作,再行部署,督促进度,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清理规范意见及相关表格,各县区、各部门务于12月15日前上报市编办。

  所谓清理规范,任务就是两项:

  一是清理。即摸清底数、准确掌握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机构名称、隶属关系、机构规格、人员编制、实有人数、经费形式、机构数量以及人员是否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等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各事业单位要认真填写《事业单位基本情况表》,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管理权限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汇总。

  二是规范。规范职责任务、规范机构设置、规范机构名称、规范人员编制、规范领导职数。

  对机构设置和实际运行中存在突出问题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或整合。应予撤销的事业单位包括:未按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擅自设立的;承担的特定工作任务已完成或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消失的;批准设立一年以上未正式组建或未开展工作的等。应予整合的事业单位包括:设置过于分散、规模过小的;职责相近、重复设置的等。

  事业单位被撤销的,收回事业编制;转制为企业或已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为企业的事业单位,注销法人登记,收回事业编制。严禁超编进人,现有超编人员要尽快消化。

  市编办将对市直事业单位的清理规范意见进行审核。市编办意见与主管部门不一致的,汇报市编委审定。涉及的机构编制调整事项,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审批。

  清理规范工作完成后,各部门对所属事业单位的清理规范工作进行认真自查和全面总结,并写出专题报告报市编办。市编办将与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对各县区、各部门检查验收。

  清理规范期间,原则上不新设事业单位,不新增事业编制。但是,个别部门不仅没有认真清理和规范,反而提出增加机构编制的要求,报送的工作报告核心内容是新增机构和编制。还有的以下一步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作为现在不积极开展清理规范的借口,工作粗疏、敷衍。希望真正落实第一责任人和专门工作人员的职责,抓紧工作,不拖全市后腿。

  三、机构编制统计工作

  统计是调查,是分析,是信息,最终反映在数据上。统计不光是年报,包括各项统计报表的完善建立、统计台帐的日常管理、不定期的数据核查,等等,机构编制统计既包括机构、也包括编制,既包括编制数、也包括实有人员数。市县编办单独设置以来,我们进行了乡镇机构编制实名制、全市各类编制核查、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查、机构编制考评等一系列统计工作,各项统计数据的汇总速度、数据质量、规范程度等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今后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机构编制统计工作规定(试行)》,进一步健全机构编制台账,做到及时更新。统计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各项统计数据口径要统一,前后要衔接。统计人员和审核领导责任要靠实。要完善机构编制统计档案管理制度,做好相关资料的汇总整理和开发利用,加强对涉密统计资料的管理。

  四、电子政务

  机构编制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加强部门自身建设、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根据省上的规划要求,今后两年内要完成八大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建设。

  一是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从2011年开始,2012年完成。二是机构编制网站群系统。建设省、市、县三级机构编制内网、外网网站,实现部分机构编制业务的网上办理。从2011年开始,2012年完成。三是电子编制证系统。完善全市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的信息管理,从2012年开始,2013年完成。四是机构编制数据交换系统。建立省、市、县机构编制部门机构编制数据的安全交换与存储体系;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实施时间为2011年。五是机构编制部门信息联动管理系统。主要为纪检监察、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关工委、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提供机构编制信息,建立监督与共享、查询分析、业务审核办理和数据交换的业务协同机制。从2012年开始,2013年完成。六是机构编制分析预警系统。与实名制管理系统同步实施。七是机构编制信息公开系统。使社会公众通过系统查询了解各部门机构编制的详细信息,查看各单位的机构编制和人员非涉密信息。从2012年开始,2013年完成。八是机构编制协同办公系统。建立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机构编制电子公文传输交换和电子文件中心,实现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内部办公、公文审批流转等事项的网络化、电子化,全面提升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实施时间为2013年。

  五、中文域名注册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工作是机构编制部门的一项新职能。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项工作的意义,就是中文域名注册关乎国家在国际互联网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8月份省上紧急安排后,市县编办和各部门、各单位紧锣密鼓的工作,目前暂告一段落。市县共有565个机关事业单位注册972个“政务”和“公益”域名。一是有必要向大家解释说明域名注册使用费的收取,是按照中编办的统一要求执行国家级贫困县标准,按最低申请年限2年,每个域名每年代收100元。二是从机关事业单位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出发,今后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都应当注册中文域名,而且,目前机构编制管理的相关软件系统已设置了域名填写项目,因此,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强宣传,积极推动中文域名的普及和应用。

  六、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自1999年开展以来,已基本步入正轨。这里再强调四点、部署一项新任务。一是登记机关要健全队伍、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二是新设立的事业单位和登记事项发生变更了的事业单位,要及时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事宜。三是要按时参加年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登记机关报送上年度执行条例的报告。四是要积极开展法定代表人培训,各县区每年都要举办培训班,讲管理、讲改革、讲登记。

  一项新任务是全面推行网上登记。开展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减少登记办理时间的新举措。省上要求各市县今年要完成15%的试点任务,从我市市、县编办自身建设的实际出发,市上决定明年将结合年检整体完成网上登记工作。我们要积极做好准备,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这里向大家介绍两组数据,一组是全市共有各类事业单位4184个,目前已登记2578个,占61.%;另一组是市县共登记事业单位2578个,购置网上登记光盘1225套,占47%。由此可以看出,事业单位登记率和将要开展的网上登记率都比较低,登记工作的空间还很大。这里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宣传力度的问题,也有事业单位主观认识的差距。随着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普遍使用,各县区编办要具体分析各类情况,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力争在两个登记率上取得突破,真正做到为事业单位搞好服务。